學習|Language Change


語言其實一直不斷的在改變。


"be goning to",一個大家在在學習英文時都會碰到的句型,代表著未來式。但是,這個句型也是經由歷史的演變而來的:其原本的意思就如字面所看到的,是「去」,一個代表著動作的動詞(be+go-ing+to)。經由歷史的演變,「未來」的概念出現,到了現代英文,"going to"也出現語音簡化,變成了"gonna"。

「語言是自己改變,抑或是人改變語言?」語言不會自己改變,是由人改變語言。

「那麼人改變語言的動機為何?」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,有許多的假設。有些學者認為,語言使用者想要突顯自己的獨特性、想要跟其他人不一樣,因此改變語言來展現自己的獨特性。也有學者認為,語言使用者為了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意見,常常會改變語言作為策略,來引起聽眾的注意。比如說,藝人吳宗憲在其綜藝節目所講出我們認為「無釐頭」的話,或是「白痴造句」…等。

但是,單一使用者對於語言改變並不足以使語言系統產生變化,還是得藉由多數使用者才行。舉個例子來說,「機車」原本使指一種交通工具,現在也可以形容一個人「很機車」。一開始,只會有少數人將「機車」形容在人的身上,但是現在只要說到一個人很難搞或是很OOXX,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「機車」這兩個字。有趣的問題也就此產生,個人對於語言上的改變,要如何擴散到朋友、或是社會之中?而為何大多數的人會同意這樣的概念,進而使用在日常生活中?

以上是就單一語言在一個社會中的使用情況,接下來,來談談跨語言的情況。

英文副詞"well"除了用來形容動詞的基本功能外,也是一個Discourse Marker(言談標記),用來預告聽眾或是對話者,下面他所要說的話與上一個對話者所說過的有所對立。而這個Discourse Marker也是經由少數使用者擴散到多數使用者,經由歷史的演變,使其功能確定。然而,不只是英文,德文的"gut"、西班牙文的"bien"與法文的"bien",其意思都等同於英文的"well",也有相同的Discourse Marker用法。不同的歷史、不同的語言、不同的文化,但其語言使用者卻都使用"well"來表達相同的概念,這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點。

以上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,但是經由討論、思考,我們也可以看出人與人、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獨特性以及相同之處。人創造語言,而語言是我們表達情感的媒介;語言展現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個性,也包含了其文化背景。下次與朋友聊天時,不妨多注意他們在說些什麼,或許你會發現更有趣的東西~

Comments